用户故事 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

你好,我是大熊。

目前是一名 Java 后端开发工程师,坐标广州,主要从事人事系统的研发工作。

我算是《中间件核心技术与实战》这个专栏最早的一批读者了,专栏上线伊始我就被这个“高大上”的专栏名称给吸引住了。试看了前两节,感觉干货满满,就开始“路转粉”。专栏上线至今也有一段时间了,我也有了不少收获,今天就在这里跟你分享一下。希望也能给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发。

为什么要学习中间件?

作为一名Javaer,只要公司在使用的技术栈不是太老,工作中就难免与各式各样的中间件打交道。有了使用的需求,就有了了解的必要。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,在使用各种中间件组件的时候,都是把它们当成一个“黑盒子”。从官方的示例教程中简单学了一下搭建方法、使用 API 以及大致原理之后,就在项目里用起来,也不去深挖中间件背后的实现原理。

这种使用方式不能说不好,但是有个很致命的问题。那就是,一旦项目中使用的中间件组件出现问题,我们往往就会手足无措。幸运的话,我们可以“面向谷歌编程”,在网上搜索报错信息,找到别人的解决方案。

但是,网上的信息稂莠不齐,而且别人的场景也不见得跟你的一样,把别人的方案生搬过来也不一定能起什么作用。此时,我们就不得不求助于中间件的源码了。正如 Linux 创始人 Linus Torvalds 所言:”Talk is cheap,show me the code.“阅读中间件的源码是了解中间件设计最直接也是收获最大的途径。

我也分享一下我最近的一段经历。当时,我们项目用到了 RabbitMQ。为了提高系统可用性,我要在我们公司的 Kubernetes 集群上部署一个三个节点的 RabbitMQ 集群。我按照官网的 YAML 文件示例,在 Kubernetes 集群新建了各种资源,但是在最后的启动阶段,我发现三个节点的容器都无法正常启动。检查 RabbitMQ 的启动日志之后,我发现了一段错误日志,这段日志的大致意思是,“有一个名叫 Host 的字段没有找到”。

我在网上搜了一圈,也没找到这方面的回答。这就让我很抓狂。后来没办法,我只能硬着头皮去 GitHub 翻出 RabbitMQ 集群发现组件的源码来看(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,Erlang 是真的难懂)。

我定位到日志输出的那段代码之后,仔细阅读了一遍,发现它的执行逻辑是这样的:容器在启动的时候,发现组件会向 Kubernetes 的 API Server 请求处于同一个 StatefulSet 下的所有副本信息,然后从副本信息中提取 Host 字段,让它们彼此进行注册。

那我们的系统为啥会找不到 Host 字段呢?

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,我自己去尝试请求了一下那个 API,发现在这一步返回的信息中就没有 Host 字段。最后,确定是我们公司的 Kubernetes 集群部署存在问题。将问题反馈给维护方之后,问题就成功解决了。

这个专栏给我带来了什么帮助?

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,了解中间件的设计原理和底层实现确实十分重要,而阅读源码就是达到这个目标一个很好的方法。但是,任何一个大型的中间件项目,它的源代码行数都是上万级别的,我们漫无目的地去看项目源码显然效率不高,而且也容易抓不住重点,导致最后迷失在函数调用中。而这个专栏正好在代码的汪洋大海中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。

在专栏的基础篇,丁威老师介绍了中间件编程必知必会的数据结构,多线程编程以及 IO 编程等几个领域的核心知识。这些知识都是实现高性能中间件的基石,为我们了解中间件的底层实现扫清了障碍。

我个人尤其喜欢第六讲《锁:如何理解锁的同步阻塞队列与条件队列?》,这一讲从源码的角度剖析了 JUC 里一些基于 AQS 常用锁的实现。带着我们一步一个脚印,先掌握执行流程,然后又到代码中去求证。做到了知其然,也知其所以然。

在实战篇里,丁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对 Dubbo 和消息中间件的一些巧妙应用。有些使用方式不禁让我感叹:“原来还能这么用!”这也极大地扩宽了我的视野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丁老师还分享了在自己的项目中用 Dubbo 和 RocketMQ 落地蓝绿发布的方案。恰好这段时间,我自己所在的项目组也计划搭建租户隔离环境和灰度发布环境,专栏内容给了我不少启发。

最开始我们用的是 RabbitMQ 的虚拟主机机制,想通过它对不同租户的业务消息进行隔离。但是这种做法太过绝对了,导致一个多租户公用的服务在想要监听所有租户的相关消息时,实现成本太高。看了丁老师对“基于消息主题的隔离机制”的分析之后,我们放弃了每个租户配置一个虚拟主机的方案,改为每个租户都有属于自己的主题队列,并以租户标识作为后缀。这样一来,多个租户公用的服务就可以使用通配符模式消费了。

我是如何学习本专栏的?

最后,我想再聊聊我学习这个专栏的方法。

丁老师的这个专栏干货满满,有时候看了一遍却感觉没有消化多少。遇到这样的内容,我就会隔一段时间再复习一遍。第一遍看不懂的东西,过几天来看或许会豁然开朗。这大抵是“书读百遍,其意自现”的道理吧。

极客时间的专栏大都配有音频,很方便我们在上班通勤这段时间学习。不过,因为专栏内容很多都附有代码样例,这都是音频呈现不出来的,而且手机上也无法编译运行样例,所以我还是倾向于专门规划一段时间来学习,这个专栏的知识密度更应该如此。每次的学习时间不需要太长,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即可。

另外,我觉得评论区也对学习有非常不错的辅助作用。学完一节课之后,可以扫一遍评论区的内容,看看同学们提的问题你有没有想到。如果你也想到了,那你的回答跟老师的有什么差别?这些都是检验自己学习成果很好的手段。

最后我想说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我随时都会拿个笔记本把自己感兴趣的,或者没听过的新概念、新技术记录下来。如果时间允许,我还会在纸上画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,时常翻阅温习一下。

我们每个人的实践经历不同,学习同一个专栏也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收获。也期待的你的留言,我们共同进步。